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戰(zhàn)勝國的經濟懲罰轉嫁到了德國人民身上。成千上萬從前線回來的軍官們流落街頭,他們不時懷念著帝國往日的榮光,“鋼盔團”、“前線戰(zhàn)士同盟”等右翼武裝團體,得到了國防軍部的津貼。之后,經濟危楓使國內矛盾日益尖銳,而當時的德國政府對此束手無策。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正是利用了上述情勢,乘機興風作浪。
材料二:在希特勒看來,戰(zhàn)爭不僅是奪取“生存空間”的手段,也成為維護“優(yōu)等種族”的目的。為“徹底解決”猶太人,德國不僅進行了大規(guī)模屠殺,更建立了遍布各地的死亡集中營、毒氣室、焚尸爐。盡管納粹分子企圖銷毀證據(jù),但是這些遺址仍保留下來,并成為曾經發(fā)生的歷史悲劇的重要見證。
材料一:談教育者,示可不知孔子。其收徒講學,傳承禮樂文化,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影響至深且遠。漢興,選用儒學之士,設立太學,由國家培養(yǎng)政治管理人才。隋唐以降,實行科舉,“社會孤寒之士,亦得平地拔起,廁身仕宦?!睔q月如歌,回顧歷朝選士之路,漫步于故宮保和殿,誰能想到這里曾是儒生向往的“天子堂”!
材料二:關于科舉制,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①以往流行的看法認為,以科舉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了創(chuàng)新精神。②20世紀末葉,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以前對科舉制的看法,過于簡單化。放在古代的歷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會、階級之間不可跨越的鴻溝,使平民子弟通過苦讀,也有可能成為狀元、榜眼、探花。僅憑這一點,都應該為它譜上一曲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