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項選擇題

下列各項中,對作品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樊城被曹操包圍,諸葛亮勸劉備到襄陽躲避。劉備不忍心丟下百姓,派人告訴他們,愿意跟隨的就派船接到對岸。百姓扶老攜幼,哭聲不斷。劉備傷心至極,想投江自殺,被人阻止了。(《三國演義》)
B.寶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見通靈寶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壽恒昌。"晴雯說這與黛玉項圈上的字是一對。寶玉果然看到金鎖上刻著癩頭和尚的字"不離不棄,芳齡永續(xù)"。(《紅樓夢》)
C.就在吳蓀甫等待眼前的公債市場的斗爭傳來一個好消息時,他從王和甫的電話中得知,杜竹齋已將資金投向了趙伯韜,背叛了自己。吳蓀甫對著電話,大聲地叫道:"我們的大勢已去了呀!"(《子夜》)
D.隱修女認出愛斯梅拉達就是她多年前丟失的女兒,眼看著自己的女兒被官兵抓去,又無力挽救女兒。最后,她咬住劊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勁一推,她的頭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題目列表

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

單項選擇題

閱讀語文課堂教學案例,按要求答題。在一次語文課上,陳老師正和同學們盡情地"暢游"在《頤和園》這幅清新、美麗的"畫卷"中,突然一只小手高高舉起:"老師,課文第四自然段第四句話中的‘滑’字,應改成‘劃船’的‘劃’,‘劃過’。"這位同學突如其來的提問,似乎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其他同學也似有所悟,都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是啊,應該是‘劃船’而不是‘滑船’"。"是不是印錯了?""也許是作者錯了。"有位同學提議:"老師,我們寫封信去問問《頤和園》的作者吧!"陳老師對此的做法是:第一,不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讓同學們安靜下來思考這一問題;第二,針對同學的質疑,陳老師提出了三個思考題:一是昆明湖靜得怎樣?綠得怎樣?二是昆明湖美嗎?美在哪里?三是讓同學們思考用"滑"還是用"劃"字好?對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意外的突發(fā)事件或者事故,能冷靜對待,巧妙地運用各種靈活機動的方法或手段,解決突發(fā)事件。
B.該教師尊重學生,能以平等的身份引導學生。
C.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D.教師對學生的質疑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沒有發(fā)揮主導的作用。

單項選擇題

閱讀《孫權勸學》教學反思(節(jié)選),按照要求答題。本堂課重難點突破較好,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跟課題;改變以往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端坐課桌旁的課堂模式,而是分小組圍坐在一起,師生平等對話。小組競爭完成學習任務,課堂氣氛分外活躍。課前收集有關讀書、學習的詩句格言的思路較好,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缺點是:小組人數過多,致使小組合作過程中很多同學參與機會少;有些小組討論流于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動起來,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或回答問題表現優(yōu)劣,可先讓其他同學評點,這有助于學生聽講時更加認真并能對自己今后完成學習任務時的情況準確做出判斷。對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助于培養(yǎng)發(fā)展型、學習型的人才。
B.在教學中,教師充當教材解說者的角色。
C.對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學習方法,教師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只能學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穎不新穎,而在于它適合不適合教材和學生。
D.多接觸新鮮事物,多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微信掃碼免費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