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根據(jù)標本種類及檢測內容確定標本的保存方式,如細菌檢測常需無菌、無抗生素保存,常需4℃或室溫(如弧菌)保存; B、病毒檢測常需低溫(-20℃)保存; C、血清標本4℃可長期保存; D、用于病毒等病原分離和核酸檢測的標本應盡快進行檢測。
A、中和試驗在一些病毒難于分離的病毒性實驗室檢測中,成為實驗室確診的“金標準”。 B、補體結合抗體產(chǎn)生早,消失快,補體結合試驗適用于診斷病毒近期感染。 C、血凝抑制試驗常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D、IgM捕捉ELISA已廣泛用于病毒病的早期診斷。
A、由于發(fā)生暴發(fā)的疾病臨床特點并無特異性,難以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預判病原體種類,則可能需要進行多種病原體的實驗室排查。 B、如果檢測結果并無明確的指向甚至呈現(xiàn)多種病原體檢測結果皆為陽性的情況,常需要調查人員認真總結歸納病例的典型臨床特征,結合流行病學情況對疫情性質進行判定。 C、判定新發(fā)傳染病的病原體則需要考慮是否符合科赫原則。 D、如果實驗室檢測結果與現(xiàn)場調查中所懷疑的主要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不符,或者檢測結果均為陰性時,應以實驗室檢測結果作為判定依據(jù)。